【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动力

发布时间:2022-06-09 19:32:19    来源:    阅读量:0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进一步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了研究探讨人才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中国人才》杂志联合部分城市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开展了“人才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专题调研。本期,我们刊发一组调研分析文章。

组织策划:中国人才杂志社

调研单位:

浙江省宁波市委组织部

福建省厦门市委组织部

山东省青岛市委组织部

江苏省连云港市委组织部

浙江省舟山市委组织部

广西北海市委组织部

 

海洋产业发展的人才动力

——“人才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调研分析之二

《中国人才》记者 陈晓伟

 

建设海洋强国有赖于海洋产业的发展,海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优秀的海洋人才。本次调研我们发现,近年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创新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吸引集聚海洋人才,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搭建产学研平台聚人才

好的平台对于汇聚人才、推动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海洋大市青岛通过积极搭建产学研平台聚集人才。

2020年,为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发展,青岛市联合其他胶东四市,共同成立了胶东经济圈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联盟,该联盟涵盖了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配套服务企业及有关科研机构等50家单位,此后,相应的产业人才联盟也随即成立。当时山东海水淡化产能规模已居全国首位,该联盟的成立对推动山东省海水淡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建设海洋强省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为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合作,整合科研、产业、人才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青岛市组织认定了首批市级海洋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青岛海淡科技公司下属百发公司联合山东大学、青水津膜公司共建青岛海水淡化工程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成立之后打造了一个集科技成果研发、高新技术转移、高端人才集聚、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企业孵化“五位一体”功能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创新中心已经集聚了涵盖海水淡化项目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及海水淡化装备的研发制造等多个方面的170余个人才,在这些人才的努力下,创新中心已经获得了海水淡化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70余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地方标准5项。

“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倡议发起,以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崛起为目标,以海洋新药创制为导向,旨在对海洋药用资源进行科学、系统、全面、有序开发的海洋创新工程。2017年,“蓝色药库”开发计划通过了由国内药学界、海洋界知名专家共同组成的专家组论证。此后,在全国海洋药物科技工作者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该计划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助力“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发展,青岛市先后出台了《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给予人才专项政策的通知》,从专项政策、研发费用支持、推动平台建设、基金设立、人才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在这些支持下,“蓝色药库”的高端人才队伍开始集聚,开发“蓝色药库”的浩浩荡荡大军正在形成,一系列成果也陆续显现: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甘露特钠(GV-971)获批有条件上市;以海洋抗肿瘤药物BG136为代表的一批海洋原创候选新药和创新型医疗器械有序研制;国际首个开放共享的海洋药物虚拟数据库建立;海洋生物医药特色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海洋来源特医食品、保健食品等功能制品陆续问世……目前,“蓝色药库”开发计划已被列入科技部《国家海洋领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并纳入山东省大科学计划。

青岛的这些探索只是一个缩影。当前各地积极创新机制,搭建各类平台,集聚海洋人才,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青岛

 

江苏省连云港市依托自贸试验区优势,加强涉海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承建了江苏全省沿海的海洋领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与高校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了占地3万平方的连云港悟空科创中心,推动形成了集项目落地、资源汇聚、创业服务、人才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高质量创新创业平台。

近年来,宁波市象山县聚焦临港装备、海洋生物等产业链,发挥大院大所人才、项目等资源优势及“一链一院所”支撑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机械科学研究院南方中心等“一园三平台”创业创新平台格局,当前象山的海洋“高精尖”人才吸引集聚能力不断提升,截至目前,中心共组建了11个专项组和技术开发部,形成了129人的创新队伍,申请专利、标准、软著等科技成果94项,其中2项部分技术国际领先,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等省部级奖项9项,累计服务企业超过300家,签订合同过1亿元。

2021年,浙江省舟山市围绕创建海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东海实验室建设。同时,多途径为科研人才放权松绑,研究编制海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和紧缺人才目录,探索形成人才引进培育、管理使用、评价激励、流动服务等立体式、全周期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助推东海实验室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海洋科技领域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

 

浙江省舟山以海洋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融合为抓手,按照“示范创建、联动推广”模式,建成了智慧海洋、远洋渔业、生命健康等3个海洋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借助工程师人才的“最强大脑”对海洋特色产业关键技术进行揭榜挂帅、联合攻关。当前协同创新中心已聘请海洋特色产业工程师50余人,累计揭榜项目30余项,智慧海洋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入选浙江省首批试点。

多措并举加强人才引育

各地通过各项举措,加大海洋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近年来,厦门聚焦海洋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他们有针对性地搭建了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海洋化学等高校学科体系,厦门大学海洋科学等专业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同时依托3000吨级“嘉庚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成立了“海丝学堂”,有力地推动了高校青年海洋人才的培养,此外还搭建了海洋科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海洋环境科学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一批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每年在厦高校为全国输送优秀海洋青年人才超1万人。
    除了大力培养人才,厦门还采取多项措施大力引才聚才。在吸引产业骨干人才方面,厦门将海洋产业纳入《厦门市重点发展产业指导目录》,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计划,为符合条件的骨干人才提供薪酬补贴等优惠政策。在引聚高校毕业生方面,厦门坚持“引进来”与“留下来”并进,组织海洋产业龙头企业赴外招聘,深入厦门大学、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校等本地高校专项引才,为海洋专业留厦毕业生提供一次性生活补贴,将海洋专业A+学科的博士生毕业生新增至市高层次人才C类人才认定范围,享受购房补贴或人才住房,以及配偶安置等优惠政策,进一步扎实基础人才储备量。
宁波也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引进培养海洋高层次人才。2021年,“甬江引才工程”新遴选高层次人才项目引进海洋领域高层次人才项目14个。高质量举办2021年宁波人才日,累计促成近40个人才科技合作项目签约、金额超12亿元,吸引意向人才8500余名。
     宁波市象山县将海洋生物产业作为引育高层次人才的重点方向,推出了包括对落户产业项目给予创业启动资金资助、对企业新建厂房给予奖励等一揽子优惠政策。同时,每年通过开展海洋科技人才创业大赛,吸引全球海洋人才前来创业发展,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象山已经对接了高端人才创业项目28个,其中曾桃芳博士领衔的芯片抛光液材料项目团队、于文剑博士领衔的氧化铝催化剂项目团队已成功落地。
     舟山则从打好“海”“贸”特色牌入手,大力引育海洋人才。2021年,舟山围绕“海洋”和“自贸”两大特色,创新推出“舟创未来”海纳计划。将市级人才工程整合归并为海洋科技和海洋经济两大领域,以及创业团队、创新团队、创业人才、创新长期、青年英才、海外高工、直接认定七个子项,全年已经开展2期集中评审,征集人才项目301个,择优遴选95个,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海洋产业的发展。
    舟山聚焦海洋人才赛会活动,在全国沿海城市范围内率先打出海洋人才赛会“第一市”品牌,通过“以赛引才”优惠政策扶持等举措,加速海内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团队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连续举办了5届全球海洋经济创业大赛、3届海洋经济国际青年学者论坛、5届全国海洋技术大会等高端人才大会。此外,舟山还创新推出云发布、云直播、云洽谈、云服务、云大会“五云联动”办会新模式,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海外引才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子。        活动累计引进人才项目70余个,舟山入选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的人才30%来源于各类赛会活动。

通过人才交流协作促发展

交流合作是当前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海洋产业尤其如此。因此各地加强交流合作,积极拓展海洋人才引聚渠道,推动海洋产业发展。

厦门积极打造海洋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平台,连续举办了十五届“厦门国际海洋周”,平均每届吸引超70个国家地区与重要国际组织参会,集聚国内外海洋领域专家人才等10万人次。近期,厦门还举办了“厦门国际海洋周”的配套活动——首届中华海洋文化厦门论坛,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邀请50余名国内外海洋专家学者对闽南海洋文化、跨国史与全球史视野下的海洋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力地推动了海洋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同时,厦门还立足国际,推动厦门大学成立全国第一个在国外办校的海洋学科院所——“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并在该学院设立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环境化学本科专业和海洋生物技术硕士专业等专业,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厦门还依托“海丝学堂”与美国特拉华大学、缅因大学开展人才交流,与世界各国开展海洋科研与事务交流合作。此外,聚焦“金砖”“一带一路”战略部署等,厦门建设了中国水产技术非洲培训中心,在金砖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智慧渔业等专业人才培训,帮助培养一批海洋职业技术人才,带动了当地海洋经济发展。

北海市也积极举办高层次海洋发展交流活动,推动人才集聚和产业发展。他们分别于2018年、2021年成功承办了由自然资源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第七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论坛吸引了大量来自中国和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国际和区域组织代表、有关专家学者以及企业家代表前来参加,两届会议参加人数达670人,大力增进了海洋人文交流,集聚了海洋领域高端人才,对促进广西与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北海还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合作研讨会、向海经济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成果展示交流会、2021国际帆船赛(中国北海站)等世界级、国家级会议、展会活动,以此为纽带凝聚了大量专家学者参与北海发展,为北海海洋经济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除了通过各种活动和平台,加强交流合作外,各地还通过飞地、共建园区等方式,进行海洋产业方面的深度交流与协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为了承接上海的创新要素,宁波加强了与上海的合作,谋划建设了沪甬人才合作先锋区,其中3500亩的先导区已经于2021年4月20日开园。当前,先导区已累计举办各类人才交流活动90余场,服务上海人才1200余人次。同时宁波还加强与舟山的合作,深入推进甬舟人才一体化建设,当前已经建成了甬舟人才一体化发展飞地,已吸引12家舟山高端人才企业入驻。

此外,舟山也在行动,2021年,舟山在原有沪杭甬飞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人才飞地引进端,在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舟创未来”人才飞地深圳园区。该园区聚焦海洋产业,充分发挥“双招双引”的特色优势,按照“舟山特色+大城支撑”融合发展模式,借助深圳创新要素富集优势,打造引才“强磁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溢出效应,持续为舟山导入优质的人才、项目资源,促进海洋人才高质量集聚、海洋经济加速度发展。


凤凰党建
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临沂建投人才发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