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发布时间:2022-10-10 16:51:22    来源:    阅读量:0

让人才智力充分涌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中国人才》杂志记者 韩婕


流动,代表着希望与生机。流动的中国,蕴藏着喷薄欲出的活力。人才能否顺畅有序流动,关乎人才智力能否得到充分发挥、潜力能否得到充分挖掘、才能能否得到充分施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人才流动渠道持续畅通、人才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才的理念深入人心;以市场化方式配置人才,使人才这第一资源能更高效地找到最合适的位置;区域人才一体化,实现地区人才的高质量集聚;研发在飞地、生产在本地的人才飞地建设,破解着欠发达地区的引才困局……


不论是顶层设计、战略谋划,还是地方实践、前沿探索,人才流动制度改革日趋深入,人才流动的观念不断转变,推动着人才更好发挥作用,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目标牵引下展现更大作为、彰显更多力量。


01
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让人才流动无后顾之忧


很长时间里,人才对跨地区、跨体制、跨行业的流动不无顾虑,“户籍、职称、社保转移,这些问题怎么办。”“出去了怕还不如现在好,回不来。”“换个赛道风险太大,算了吧。”……体制顺、机制活,才能人才聚、事业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瞄准人才流动中的痛点、堵点,不断深化人才流动制度改革、破除人才流动障碍,努力让人才智力充分涌流。


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完善评价这个指挥棒,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


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


2016年,第一个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综合性文件——《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出台,提出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建立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优先落户制度;加快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伴随改革的推进,人才流动日益便利。以户籍为例,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各地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广东省在除广州、深圳市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


“经济全球化表面上看是商品、资本、信息等在全球广泛流动,但本质上主导这种流动的力量是人才、是科技创新能力。”人才携知识、技术、信息等资源而来,人才的流动不仅仅是人才的流动。


在深化人才流动制度改革过程中,各地各部门充分尊重人才流动规律,注重发挥市场在配置人才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2019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促进人才顺畅有序流动的意见》,从健全人才流动市场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规范人才流动秩序、完善人才流动服务体系四个方面提出十六条有针对性的措施。


近年来,诸如山东、广东、福建等地的人才发展集团不断做大做强,即是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的重要实践。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人才创造之手,“三手”联合,确保人才流向最能被激发出活力的地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具市场化意味的“星期日工程师”现象曾引发全民讨论。上海一带的工程师在周末赶往周边地区兼职,高频率的流动带动了技术的快速输出,挽救了许多濒死或由于缺乏技术而影响进一步发展的乡镇企业。这其中也有柔性引才的雏形。科技人员能否兼职?人才智力如何共享?兼职取酬是否合理?这些问题当时曾一度困扰人们。


“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如今,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不仅可以在企业兼职、获得报酬,还可以离岗创业,在一定期限内保留人事关系,有的地方还可以保留回原单位的通道。高校、科研院所也可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给前路、留退路。”良好的制度和机制,让广大人才可以心无旁骛地创新创业。


跨所有制的人才双向流动,使更多的智力资源向企业和生产一线流动,科技与市场对接得更紧密,科研成果转化被赋予了“加速度”。


陕西鼓励科研单位技术人员到企业从事科技成果转化或离岗创业,将不低于90%的转化收益奖励给成果完成人,5年内保留回原单位的通道,这为解决存在已久的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不匹配的“两张皮”问题提供了重要抓手。


一系列突破性改革,搭建了人才流动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丰富了人才智力合作的形式方式,解放了人才流动各方主体的思想观念,人才活力和创新动力充分释放、奔涌前进。


02
区域人才流动共享
转活一体化发展的“盘子”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谋划。


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越多越好,人才流动与合作的渠道越顺畅越好,人才创新与创造的效率越高越好。


相较于更大范围的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开展区域人才合作,在特定区域内进行先行先试,更有利于突破旧有制度的藩篱,取得更好的实效。


着眼于服务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近年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开展了一系列区域人才合作的探索。


2017年7月,《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规划(2017-2030年)》由京津冀三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合发布,着力解决区域人才结构与协同发展功能定位不适应、人才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与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不适应等问题。


在天津宝坻区,也有一个“中关村”——京津中关村科技城。2020年,为了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外溢,它应运而生。依托这个平台,大量的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人才和项目资源得以源源不断引入。这为河北、天津如何用好北京的人才提供了现实范本。


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坚决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强劲内生动力。

图片

浙江创新中心秉持“有中心无边界”的建设理念,把飞地建设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努力打造立足宁波市、服务浙江省、融入长三角的人才科创高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组织部 供图


一些跨国公司在长三角普遍设有分公司,外国人才在其中流动频繁,但以前每到一地都需重新办理工作、居留许可,否则就属于非法就业。纲要出台后不久,长三角地区开始探索外国人才互认机制,取得A类工作许可的外国人才进入长三角示范区工作,实现一地认定、多地互认,避免了反复自证,进一步深化了人才资源的共享。


粤港澳三地社会制度不同,法律制度不同,分属于不同关税区域。《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人才跨社会制度流动提供了“破冰”的基础,出台后的次年,广东省选调生定向港澳选拔职位,事业单位也开始面向港澳籍居民公开招聘。


除此之外,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的步伐也不断向前迈进。职称评价专业领域全覆盖、畅通港澳专业人才职称评价渠道、完善港澳专业人才职称申报评审机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医师、教师、律师等越来越多的领域正以单边认可带动双向互认,港澳人士职业发展的“梦想之门”越开越大。


有望成为中国城市群第四级的成渝地区于2020年签署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才协同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了两地人才协同发展的大格局。成都市锦江区和重庆市渝中区专门建立人事服务协同机制,实现两地人才流动人事档案代管转递协作、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社会保险协同互认、人才择业互荐互遣。高层次人才在创业扶持、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对等服务。


人才的有序流动共享,推动着区域一体化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数个高水平人才高地以旋风般的转速带动着“创新空气”辐射中华大地。


03
创新人才流动方式
强化效益导向集聚智力


“要强化效益意识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既可以在国外调动人才离岸搞创新,也可以吸引‘候鸟型人才’兼职搞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要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在多地,项目合作、联合研发、技术引进、人才培养等多样化的柔性引才模式开展得如火如荼。


福建打造出“院士专家八闽行”“‘科创中国’福建行”等靓丽名片,先后邀请院士359人次深入全省各地开展咨询服务、技术指导和项目对接。江苏从全国432家高校院所选聘6440名科技人才到企业兼任“科技副总”,“十三五”期间合作项目6000多项,带动企业新增销售收入500多亿元。


海南立足生态环境比较优势,充分挖掘使用“候鸟”人才资源。印发《海南省柔性引进人才实施办法》《海南省“候鸟”人才工作站管理实施办法(试行)》,加大柔性引才力度。支持高校开设“冬季小学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全省共建设各级“候鸟”人才工作站点104家,联系服务高级职称或相应层次“候鸟”人才1.3万余人,其中院士近300名。

图片

图为外省人员在海南省 海口市公安局美兰分局 人口和出入境管理服务 中心办理引进人才落户 业务 新华社记者 郭程 


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区域性短缺和结构性不合理现象。


浙江聚焦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共性技术堵点、工程转化难题和中小企业引不到、养不起、留不住高水平工程师的困境,建设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以“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共性技术平台+一批共享工程师”的模式面向企业共享高水平工程师。


一些国家实验室与高校、科研院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单聘与双聘相结合的人事制度。双聘制人员的人事关系保留在原单位,工资、津贴补贴等也由原单位发放。实验室则根据其工作情况提供相应的科研绩效工资,取得的科研成果与原单位共享,发表的论文联合署名。采用此种方式,汇聚了一批骨干科研人员。


伴随着交通的飞速发展,人才流动的规模越来越大。虽然大城市的“虹吸效应”难以避免,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交通的便利也为沿线的中小城市带来了引聚使用人才的机遇。柔性引才的新模式——人才飞地建设,便为这些地区提供了很好的抓手。


广西桂林、贺州等地依托毗邻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临凤筑巢”“借船出海”,在深圳等地建立人才飞地,分别出台《桂林人才飞地管理办法》《贺州市柔性引才管理办法》,从政策、资金上高度支持,并建立了考核机制。搭建起了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的流通渠道、高端资源的共享平台,飞地效应不断释放。

以业绩为导向的激励机制不断健全,被柔性引进人才的各项保障逐渐完善。


安徽省内的人才飞地平台——江淮英才港,支持其他地市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总部、创新中心入驻。被柔性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相应人才政策,在购房资格、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入驻企业以成本价租赁,经费由所属地市承担,并同样可参加招才引智、揭榜挂帅等品牌活动。


灵活使用国际人才,创新人才回囯(来华)机制和人才“走出去”对外交流机制,开展更高水平的科技合作,集聚更广泛的人才智力。


江苏全力支持企业在海外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孵化平台和分支机构,其中的全职高层次人才视同在江苏工作,可单独申报省级人才工程或科研项目。南京实施“重点国别计划”,全市12个板块(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分别对接一个创新大国和关键小国,开展常态化出访合作。并面向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富矿,构建国际合作网络。建立海外协同创新中心29个、海外人才驿站12个,柔性使用海外人才。


拆除藩篱,让一切为人才让路。以效益为先,最大化发挥人才的作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人才流动机制保障愈加深化创新,人才顺畅有序流动有了更多可能。天下英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才智力、活力奔涌汇入中国,弹奏出流动的旋律,迸发出无穷的能量!


凤凰党建
河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临沂建投人才发展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