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人才“引擎” 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形成的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的生产力新质态,具有数字技术融合、颠覆性创新驱动、发展质量高等特征。人才是塑造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山东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积极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人才集聚格局,充分激活人才效能,营造最优人才生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助力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创新引领的重点在于集聚培育战略科技人才力量,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以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山东全力融入国家新时代人才发展布局,大力实施科教强鲁人才兴鲁战略,围绕海洋、农业、先进制造等优势产业领域,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布局,推动济南、青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集聚区、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才集聚节点,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的“2+N”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深入实施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引进机制与“筑峰计划”培育相结合的个性化支持机制;升级泰山人才工程支持计划,实现接续助力、梯次培育;深入实施“海外英才集聚计划”“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探索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稳定提升各类人才项目、科技计划的青年支持比例。立足新兴产业和山东发展实际,栽好集聚天下英才的“梧桐树”,让高水平创新人才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引擎”。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充分激活和发挥人才效能,必须以高能级平台为承托。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使之成为创新要素集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生力军。近年来,山东全面启动一流高教平台、一流科创平台、一流企业平台建设工作,重点打造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313”实验室体系,推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建成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科院济南科创城等一批国家战略创新力量。加快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打造多家科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开展“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评价行动,强化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推动国有企业创新示范。积极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环境,建设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创基地,积极承接科技奖励制度、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科技成果评价三项国家改革试点,释放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效应和裂变效应。全面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市场化成果转化体系,让科技创新人才成为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动能”。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以“人才”为根本,在营造识才、爱才、用才的“好生态”上做足文章。强化创新创业保障,推动省属本科高校、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移内设机构,加快全省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丰富优化“人才投”“人才贷”“人才险”“人才板”等人才金融产品,提供从项目孵化、到资金募集、再到挂牌上市的全周期服务。支持人才集团加快发展,培育壮大人才服务联盟,培育一批能够提供“一揽子”人才服务的市场社会服务机构。注重办好人才“关键小事”,提升人才安居工程,建设线上“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精准画像”、定向匹配。拓展“山东惠才卡”服务范围,省外优秀人才和专家,来到山东也能享受交通、旅游等方面便利服务。加快国际人才社区规划建设,举办山东人才创新发展大会、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人才峰会等特色活动,邀请业界顶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凝心聚力打造人才山东特色品牌,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引来更多“金凤凰”盘踞筑巢,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